2016真的会有失业潮吗?四大原因分析
可能导致失业潮的原因?
综合多方声因,时下对于失业潮的成因与爆发行业集中在四个领域:一是产能过剩领域、二是农民工中非熟练、非技能劳动力、三是大学毕业生、四是国企和事业单位。
一是对严重过剩产能的定向爆破,将带来可以预料的失业压力。
2015年,国家反复提及“去产能”、清除“僵尸企业”,钢铁、煤炭、水泥、电解铝、平板玻璃、船舶等产业被认为是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。
在1月20日的国务院专题会上,李克强谈“去产能”就表示要率先从钢铁、煤炭行业入手。而仅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就超过千万,它给地方ZF和社保体系带来压力。
不仅如此,制造业吸纳的就业可能持续弱化,从2004年到2011年,中国工业经历了持续扩张,其吸纳的劳动力也在上升,但从2014年开始,工业投资和增加值持续低迷,显示后续工业将释放而不是吸纳失业压力。以往每年数千万计的退休-募新更替潮将持续退潮。在2016年元旦过后,工人春节返乡的节奏较之往年提前了1~2周,显露了制造业释放失业压力的先兆。
二是以青年农民工为主体的非熟练劳动力的就业趋难。
2016年,对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前景来说,恐怕不会是特别好的年份。因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两大行业同时遭遇深刻危机。
首先是制造业。我国约有50%的青年民工从事制造业,但人口红利的消失,制造业的升级转型,使得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竞争力迅速下降,以“世界工厂”东莞为代表,东南沿海地区在2015年出现了制造企业倒闭潮,愈演愈烈,2016年难有改观。行业的衰落,使得减员势在必行。智联招聘的调查数据显示,2015年第四季度我国的制造业用工需求陷入零增长。2016年,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减少,制造业的升级与对高素质技工的追求,将会使知识水平不高,职业技能缺乏的农民工群体距离一场就业危机越来越近。
另一大危机行业是吸纳了22.3%的农民工就业的建筑行业。数据显示,超过6100万的农民工从事建筑业。但现在建筑业遇到大麻烦,2015年房地产的投资仅为1%,2016年反弹希望很小,建筑业的用工需求顿时失去动力。2016年,大批青壮年民工或面临无事可做的窘况。
近年来,服务业(以楼市、家政、物流、零售等行业为代表)为农民工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。2015年,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罕见提到:“尽管网上商品零售、快递等新兴业态创造了部分新的就业岗位,但也必须注意到网店对实体店带来的冲击和显着的替代效应。”
钟伟提到,在东南沿海,上述行业已开始出现增长乏力迹象,工人工资议价能力显着下降。家政、商贸等领域的就业起薪开始不升反降,服务业作为就业蓄水池,其积蓄容量增长迟缓。
三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压力不减。
据智联招聘,2016年毕业的中国大学生数量将达到历史最高的765万,比去年增加16万。据统计,今年的毕业生加上30万海归和之前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,预计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岗位。不过,这群“天之骄子”很可能在今年不景气的就业市场中沦为弱势群体。这是种摩擦性失业。
知名学者于建嵘认为,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就业难题归咎于两大原因: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,且院校专业结构畸形现象越来越严重,导致大量人才过剩,带来隐形失业压力;另一个是毕业生对工作的不认可,受青睐的大都市白领工作机会有限,而愿意去中小企业做蓝领的人不多。
总体而言,过去五年中,人们误以为即便经济增长持续下滑,也无碍每年数以千万计的新增就业。造成增长和失业脱钩的关键因素,在于稳增长掩盖了缺乏重大进展的结构转型。
从2016年开始,增长滑坡带来的失业压力将显性化,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将主要来自三方面:一是产能去化行业的职工,二是务农为主的农民工,三是高校毕业生。
中国劳动力市场将出现求职困难甚至薪酬降低的痛苦调整,它也将冲击中国目前唯一可靠的增长引擎,即消费。
四是国企、事业单位面临体制改革。
改革进入深水区,国企和事业单位都面临着体制改革。
国企员工可能面临失业,其一是产能过剩的产业中国企所占份额很大,去产能也是国企改革的关键之一,按照“消化一批、转移一批、整合一批、淘汰一批”,应有相当数量国企会在这四批之中;其二是国企改革或将掀起“合并重组”的高潮,且注重市场化的运营管理,在这一过程中,人员的精简在所难免。
事业单位也在推进编制改革。1月15日在北京举办的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”上,相关部委官员表态,今年重点要研究编制创新改革,特别是高校、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相关改革的影响。
或许有人要问,为什么要推进事业单位的编制改革。答案很简单:有限的财政资金真的不能再养这么多人。